单相抑郁
发布时间:来源:西安脑康抑郁症医院
单相抑郁属于情感障碍的一种,是指从无躁狂发作的单纯抑郁发作的患者,不论是单次发作或多次复发者,次数不限。单相抑郁起病时间不一,多数患者在16~30岁起病,女性多于男性。单相抑郁致病因素有多方面,如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神经内分泌、社会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等。单相抑郁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临床可见患者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可伴有躯体不适感,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甚至发生木僵;部分患者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主要的治疗方法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与心理治疗。单相抑郁严重程度的抑郁可能会对患者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造成影响,部分患者可能具有自伤、自杀风险。不同严重程度的患者接受治疗后,症状改善情况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轻度抑郁、首发患者预后较好,严重且反复发作患者接受治疗,预后一般。
就诊科室
精神心理科
病因
单相抑郁的成因仍在调查研究中,病因与病理机制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遗传因素:单相抑郁具有家族聚集性,且在双生子研究中的遗传度约为40%~50%。
神经生化因素:主要涉及5-羟色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三大类神经递质紊乱。
神经内分泌因素:主要涉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下丘脑-垂体-生长激素轴的功能异常。
心理、社会因素:与抑郁症关系密切的心理学易患素质是病前性格特征;此外,应激性的生活事件是导致抑郁发作的重要原因之一。
症状
单相抑郁作为抑郁症亚型之一,其发病症状具有一定的特点: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临床可见患者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可伴有躯体不适,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甚至发生木僵;部分患者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每次发作持续至少2周以上,长者甚或数年,多数患者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检查
精神检查、体格检查以及心理测验。
精神检查
了解患者个人史、家族史、治疗史。
体格检查
排除物质及躯体疾病所致抑郁症。
心理测验
明确患者疾病诊断,排除其他双相抑郁或其他精神障碍。
诊断
通常医生根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或《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诊断标准、患者临床表现和病理检查结果及患者个人史、家族史进行诊断。
鉴别诊断
双相情感障碍:属于心境障碍的一种类型,指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疾病。
焦虑症: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常与抑郁症共病。焦虑症患者常表现为无明确客观对象的紧张担心,坐立不安,还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症状,如心悸、手抖、出汗、尿频等,及运动性不安。
医生通过体格检查、病理组织学检查等可以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治疗
主要通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进行治疗,部分物理治疗具有一定的治疗功效。
药物治疗是中度以上抑郁发作的主要治疗措施。目前临床上一线的抗抑郁药主要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代表药物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兰和艾司西酞普兰)、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代表药物文拉法辛和度洛西汀)、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药(NaSSA,代表药物米氮平)等。传统的三环类、四环类抗抑郁药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由于不良反应较大,应用明显减少。
对有明显心理社会因素作用的抑郁发作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常需合并心理治疗。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精神动力学治疗等,其中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发作的疗效已经得到公认。
物理治疗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主要适用于轻中度的抑郁发作。
危害
严重抑郁发作患者心境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认知功能也受到影响,部分患者有自伤、自杀风险。
预后
不同严重程度的患者接受治疗后,症状改善情况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轻度抑郁、首发患者预后较好,严重且反复发作患者,接受治疗,预后一般。
预防
为儿童青少年创造良好的生长教育环境。
尽可能解除或减轻患者过重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帮助患者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及问题,提高患者应对能力,并积极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
标签:
- 上一篇:你认为的“无病呻吟”,可能是一种心理疾病
- 下一篇:双相抑郁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在线免费咨询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