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人格障碍,重在提高认识
发布时间:来源:西安脑康抑郁症医院
“沟通理解关爱,心理和谐健康”,本次“世界精神卫生日”紧紧围绕该主题,关注普通人,将目标人群圈定为“儿童青少年及其家长和教师、职业人群、社区居民”。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2009年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以上,并以焦虑、抑郁等行为的增多为主。目前抑郁症在我国的发病率已经高达3%—5%,80%以上的自杀者与抑郁症有关。另据卫生部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目前每年约有28.7万人死于自杀,有1600万重性精神疾病患者、600万癫痫患者、3000万受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的年龄在17岁以下的儿童,就连一度被认为处于社会象牙塔的大学生,近几年的精神卫生问题也在大幅上升。
今年上半年连续发生的校园凶杀案引起了社会各界、政府和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但是,犯罪嫌疑人平时的精神状态看似正常,事发之前也察觉不到异常,一个看似普通的人,为何最终成了杀人犯?难道他们只是“被普通”?
按照国内目前最权威的精神心理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校园凶杀案的犯罪者很大一部分属于人格障碍尤其是反社会性人格障碍,但目前大众对于这类疾病普遍缺乏认识。人格障碍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现状如何?它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如何识别和预防,何日辉主任认为这是我们大众需要紧急补上的一课。虽然人格障碍尤其是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是社会安全方面很大的危险因素,但是它并非洪水猛兽,我们不必惊慌失措,草木皆兵,通过知识的普及和推行优质家庭教育是可以预防的。但是,如果我们仍然忽视这个问题,那么这种情况可能会更加严重。
首先“人格障碍”并非一个罕见的疾病,只不过以前我们并不重视而已。国外发达国家发病率较高,总的患病率介于2%~15%。比如2001年~2002年美国进行了一项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NESARC),根据这次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估计有3080万美国成人(占总人口14.8%)至少患有一种以上人格障碍疾病,其中大概有760万人有反社会性人格障碍,且男性的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发病率高于女性。国内目前尚无近几年此方面的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根据黄悦勤在1999年曾经针对2205名大学生进行的调查,发现人格障碍的患病率为2.5%,与国外相比并不低。
那么,何谓人格障碍?何主任补充到,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病人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这种模式显著偏离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一般认知方式(尤其在待人接物方面),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与职业功能造成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病人为此感到痛苦并已具有临床意义。如果人格偏离正常系由躯体疾病(如脑病、脑外伤、慢性酒中毒等)所致,或继发于各种精神障碍应称为人格改变。
如何确诊人格障碍?
那么,医学上是如何确诊人格障碍的?何何日辉主任给我们罗列了一些医学上的诊断标准。
[症状标准] 个人的内心体验与行为特征(不限于精神障碍发作期)在整体上与其文化所期望和所接受的范围明显偏离,这种偏离是广泛、稳定和长期的,并至少有下列1项:
1 认知(感知,及解释人和事物,由此形成对自我及他人的态度和形象的方式)的异常偏离;
2 情感(范围、强度,及适切的情感唤起和反应)的异常偏离;
3 控制冲动及对满足个人需要的异常偏离;
4 人际关系的异常偏离。
[严重标准] 特殊行为模式的异常偏离,使病人或其他人(如家属)感到痛苦或社会适应不良。
[病程标准] 开始于童年、青少年期,现年18岁以上至少已持续2年。
[排除标准] 人格特征的异常偏离并非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的表现或后果。
简单地说,成年人在*时期人格方面即出现异常,具体表现在行为上不符合社会文化的规范而导致自己或周围人痛苦,并排除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等因素,即为人格障碍。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最常见
从发病率来讲,最常见的人格障碍是反社会性人格障碍。从对社会危害的角度来说,人格障碍中常见有三类人格障碍可能会危害到社会:反社会性、偏执性及冲动性人格障碍(又称“攻击性人格障碍”),因为这类患者在遇到挫折时一般会归结到社会的不公平,即外归因,却很少反思自己的问题,这样就会不断累积对社会的愤怒等负性情绪,长期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突然爆发,表现为对社会具有强烈的攻击性。另外,相比较精神病患者,人格障碍的患者在实施社会犯罪时往往会经过精心策划,神志非常清楚,而平时由于一般不会引起家人和周围人的重视被误认为是普通人,麻痹了周围的人,所以一旦实施犯罪对社会的危害会更大,今年的连续校园凶杀案就是证明。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是人格障碍中发病率最高,对社会危害最明显的一种类型。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是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经常违法乱纪,对人冷酷无情为特点,男性多于女性。病人往往在童年或少年期(18岁前)就出现品行问题。成年后(指18岁后)习性不改,主要表现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甚至违法乱纪。而偏执性人格障碍一般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始于成年早期,男性多于女性。冲动性人格障碍(又称“攻击性人格障碍”)则一般以情感爆发,伴明显行为冲动为特征,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但是人格障碍的诊断一定要慎重,这是因为目前我们对于人格障碍的认识有很多误区,包括许多从事这个行业的医务人员和心理医生。比如不少人认为人格障碍几乎无法矫正,因此在目前这种情况下,一旦诊断为人格障碍不少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很难下决心给患者治疗,这反而可能让患者丧失了干预的机会。所以,人格障碍的诊断一定需要专业医生的谨慎全面的精神科检查,不能自行随意定义为人格障碍,更不能随意给周围的人盖上这顶帽子。当然,这也说明了在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医生推行关于人格障碍的诊治的重要性。
人格障碍作为一种精神心理疾病,它的病因不外乎遗传等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三方面。人格具有高度的遗传性,但是人格障碍至今仍未有权威的证据支持有遗传因素,通过先进的脑成像学研究表明人格障碍患者大脑结构可能存在功能不良,神经递质的水平也出现异常,但生物因素并非主要因素。多方面的临床研究和治疗经验表明,更重要的因素是自幼儿童受到的不合理教养,如孩子任性听之任之;不良的教育模式,如忽视型、暴力型、溺爱型等严重影响孩子的人格发展;不良的家庭环境,如父母经常吵架等。当然,社会因素尤其是在学校的教育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而心理社会因素的根源主要是孩子自幼缺少父母的关爱(溺爱是对孩子的伤害),与父母和周围的人缺乏良好的沟通、缺乏彼此的理解。从这个角度来说,今年精神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沟通理解关爱”的意义就很重大了。
社会总动员预防人格障碍 重在提高认识
看来人格障碍的确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尤其是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因此,我们有必要预防人格障碍的发生。谈到这个问题,何日辉主任强调说,最重要的是全社会提高对这类疾病的认识,动员起来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
作为父母,要建立起与孩子的亲密关系,加强与孩子的沟通,重视孩子的渴望被关注、被重视、被尊重和获得安全感等基本心理需求,这是预防人格障碍等心理疾病的最好的良药。在孩子犯错误或者与外界发生冲突时,要引导孩子首先反思自己的不足,不要把原因都归结于外在,这样会引导孩子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而持续进步。
作为学校,要重视学生和老师、保安等人员的心理健康,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检测,将“心检”提高到同“体检”同样的高度,并针对不同的结果分级干预。学校还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工作。从而从根本上减少人格障碍等心理疾病的发生。
当然,最重要的是全社会尤其是政府要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工作,从国家层面“从娃娃抓起”推行优质的家庭优育。政府应将优育放到和优生一样的地位去对待并推行,高度重视家庭优质教育,教导父母不仅要有优质教育的理念,还要掌握具体的实施技能,确保孩子心理健康成长。如国内父母普遍存在的一种教育误区是认为“孩子听话就是好孩子”,素不知,孩子正常成长起来,要经历起码的两个叛逆期,分别为2-4岁和11-14岁,前一阶段,孩子意识到自己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于世界,后一阶段,孩子开始要求表现出独立的不一样的思想与观念,如此,才能长成真正意义上独立的社会个体。若以传统观念教育,“拳棒出孝子”,硬生生要孩子绕过不听话的叛逆期长大,试问,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会有正常的人格么?会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吗?
政府还可以推行一些明显见效的措施如对学生和老师以及保安强制性要求每年进行两次“心检”,与体检同步,保障学校老师和保安的心理健康,而学校课堂的心理教育和生命教育工作也可由政府强制推行,目前上海市已经推行这些工作多年,可以进行总结向全国推广。
我们普通大众通过“沟通、理解、关爱”,让家庭充满爱,让我们的社会充满爱,不仅是针对已经成长起来并在生存现实中奋斗拼搏的年青一代来说,对正在成长受教育过程中的低龄孩子来说,也有其绝对的存在价值与意义。孩子与父母之间形成亲密的亲子关系,在学校感受民主活泼的氛围,在社会大环境中同样受到关爱与重视,对于个体心智成长和人格健全的发展来看,价值连城。
转载请注明:https://xankxl.com/jkkp/910.html标签: 产后抑郁症常识
- 上一篇:甲减伴精神障碍的治疗
- 下一篇:新生儿皮肤是天然屏障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在线免费咨询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