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咨询:029-68616999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健康科普

长期抗疫 衍生焦虑情绪

发布时间:来源:西安脑康抑郁症医院

  积极应对跨越世纪疫情(头条日报2020年9月11日)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大半年,香港人早已出现抗疫疲劳,甚至饱受不同程度的情绪困扰,对自身及防疫均带来负面影响。有精神科专科医生指出,近半年因应疫情而求助的个案有所增加,主要与持续出现焦虑与抑郁征状有关,若然没有适当治疗,恐会演变成焦虑症或创伤后遗症等情绪疾病,呼吁患者尽早求医,避免病情恶化。


  虽然近日疫情稍有缓和迹象,但是长期抗疫早已令不少香港人身心俱疲,在家工作及保持社交距离等防疫措施,更是拉远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精神科专科萧宏展医生指出,人需要正常的社交生活,透过人与人接触调整心情及排解压力,无奈近月因疫情关系而需要减少外出,难免对情绪有所影响。


  在家抗疫孤单情绪浮现


  萧医生引述美国的研究指出,当人长期处于孤单或被孤立的状态,容易衍生负面情绪,并会造成吸烟及酗酒等不良习惯,英年早逝的比率亦会较高。他说︰「当人被寂寞困扰,会诱发失眠及集中力下降等病征,长远甚至会并发焦虑及抑郁症状,影响内分泌及心肺功能。」


  另一个在疫情期间困扰香港人的,就是源源不绝的抗疫资讯,孰真孰假,难以辨证。萧医生认为,面对大量转发新闻,必须加以查证,尽量远离非官方或非正式的新闻渠道,一旦误信虚假资讯,只会加重心理负担及负面情绪,甚至会产生类似创伤后遗症的焦虑征状,脑海中不停浮现疫情的画面,令人对疫情产生更大恐惧。


  抗疫疲劳身心情绪受创


  事实上,有外国研究就引证,疫情令人产生无法抵御的焦虑感,深深影响着患者的工作及生活。萧医生指出,随着新冠肺炎爆发,意大利约有3成人在过去半年出现焦虑、睡眠不足、怠倦及体重下降等征状,并持续2星期以上,当中甚至有3%人会恶化成创伤后遗症,对疫情抱有过度惊恐及逃避的心态,故此患者应在病情未恶化前尽早求诊。


  根据过去半年临床经验,萧医生表示,与疫情有关的情绪困扰个案确实有所增加︰「他们未必是百分百符合焦虑症或创伤后遗症的诊断标准,但至少会有2至3个相关病征,生活受到若干程度困扰,如果不及早介入,就会演变成情绪病,治疗就更见困难。」


  药物治疗调节脑内分泌


  针对这些求助个案,医生会透过药物及心理治疗,缓解患者的焦虑及抑郁症状。萧医生说,血清素调节剂有助改善情绪系统,使脑细胞恢复化学平衡,令情绪回复正常。心理治疗则能解开患者的心结,让患者正视及面对焦虑背后的原因,从而减低心理负担。


  除了传统的药物与心理治疗组合,萧医生指情绪病患者亦可接受「穿颅滋刺激法」(rTMS)改善病情。他介绍说,透过仪器发出磁力刺激脑中特定的小区域,磁场可以透过头骨,在脑前额引发小量电流,刺激区域内的脑细胞,从而调节脑内神经物质的活动,令病人情绪回复正常。他补充,这种疗法经证实有效治疗抑郁症及焦虑症,副作用较少,属于相对安全的无创治疗。


  适量运动回复正面思想


  萧医生认为,若然情绪持续受到困扰,必须及早找出原因及求诊,日常生活中亦可透过小细节平衡情绪︰「最重要是不能单独面对,找家人及朋友倾诉,说出内心所想;例如写下日记,记下各样事情,也能抒发内心情感,若然感到过度紧张,可以尝试深呼吸,调节呼气密度,放松心情及肌肉,种种方法都有莫大帮助。」


  萧医生又鼓励抗疫期间多做运动,排解生活压力。他引述研究指出,两组研究对像分别每星期进行5小时及1小时的带氧运动,结果发现,5小时运动群组患有焦虑及抑郁征状的比率较少,身心情绪也较为正面︰「如果经常失眠或坐立不安,尝试先放松身体,在家中做些伸展运动,情况许可的话也可以到户外散步,对情绪会有积极作用。」


转载请注明:https://xankxl.com/jkkp/179.html

标签: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在线免费咨询 立即咨询